我与绿亨
应聘有感 |
发布日期:2011-01-28 |
面试那天,我很早就起了床,拿着准备好的东西出门了,可心底还是有许多未知的分子在游荡。坐上了公交怀着急切寻找答案的好奇心来到了约好的地点,下车看见林中有位奶奶在晨练,她指给我绿亨基地的方向,对面的门给人一种很古朴的感觉,我穿过大门,“哇,好美,好自然哦。”这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我驻足在长廊的葡萄藤旁,从没见过如此多的葡萄树,这让我很兴奋,想起爷爷种的那一株葡萄树,曾几何时,它也有过此刻的骄傲,只是见到的多了些许孤寂。沿着水泥小径,望着一块块菜畦里头有些庄稼我叫不出名字,但只觉得很自然很风格的那种,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到处是值得敬仰的生命。这是绿亨给我的第一印象,以前看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此刻似乎有了更深的体会了。 我见到了面试我的人,其实在接到电话时,我大概估计了对方的工作方式,很有条理的告诉你每一个信息,认真的态度让你觉得做这件事情是诚心、是很务实的去完成它。这是很让人打动的地方,这样的一种氛围你感觉你是可以融入进去的,你可以与他产生磁场,你会觉得很开心,有信心继续面对下去,面对你所从未遇到的事情,与他一起成长。 回到学校,翻开刘铁斌博士的《绿亨话题》,也许很多人看到这本书时会疑惑,他是如何把文化与商业有效统一起来的。从2001年到2008年公司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作为公司领导人的他经营理念是怎样的,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绿亨是在不断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成长的,作为一个企业家,刘铁斌博士带领绿亨一步步走过来。他每次遇事都会做深刻的思考及调整,这一点与学者多了几分相似,不断地阅读使他越来越睿智。同时,他不断地给绿亨创造一种氛围,把凯时娱乐的文化贯穿在经营之中。身体力行地履行着公司的宗旨,即“把深奥复杂的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变为简单明了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农民”,这是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心怀民生的文者。作为绿亨的思想大师,在由一个布道者到一个践履者的途中,他把所有的问题看得很从容、淡定。这身影犹如纯做学问的老师,有着些许共通,他们是一类人,在自己的文化领域中守望,就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如果可以,我愿做文化的守望者”及时地对心灵的洗涤,对精神的塑造让你有了前进的方向、信心、勇气。这是我所需要的,绿亨,一个与思考并行的人。 反过来,解读商人的一面,诧然发现有了某种文化沉淀之后,商人的角色更出彩,古有学而优则仕,却很少听之学而优则商。从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开始绿亨集产品开发、生产、营销,推广为一体,一路走来,绿亨的技术,信誉经过一个优秀的团队磨练出来,踏踏实实地做产品、做网络,从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支过硬的推广营销队伍,这是成功的切入口,以诚信与服务赢得市场。在漫漫长路中,一个文化与商业的结合体--绿亨,前进着。 当我拿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测试时,遇到了沉淀。告诉自己有些事情原来是可以这样去做,表现自己的。复试的等待是一种煎熬,我曾设想过复试的几个不同pk版本。但当它真正到来时,却多了一些艺术,少了些惊心动魄。参加复试的共有五位,都是有不同求职意向的。那刻,见到了刘博士,一位比我想象中年轻许多的老师,他说“每人三分钟,让我记住你”。来自青岛农大的姐姐活泼自信地展示了自己;年龄稍长一点的大哥则用丰富的业务经验向大家讲述了另一个领域的故事;而戴着边框眼镜的学姐则用极抽象的语言展现自己的优异,但学姐却用“只要可以实现我个人自我价值的工作,我觉得我都可以胜任”表达出自己的择业观。刘博士向大家指出学姐的一个盲点,他对学姐说“你传递的是一种很不稳定的信号”,在一旁的我陷入沉思。曾几何时,刚走出校门的我们是否身上也有这种自我主义,没有思考过。或许我们只是还没跨出那一步,一直生活在一个狭隘的空间,我们要成长,就必须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写下这些认识,从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公司解读中,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收获。规划不再是儿时的美术本上的想象,是一种践行,你也许可以用马良的神笔在心中画个圆,给自己一个希望。此刻,我只想告诉自己用心去做每件事情,从基层做起,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接受一切挑战。通过一步步的学习获得成长与前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