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北京北农绿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对该公司提供的“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早晚疫病试验方案”于2013年5月至9月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汇报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克新一号原种,由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供试药剂、浓度及处理方法(北京北农绿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详情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及试验处理
处理 | 用药时期 | 药剂 | 处理浓度及方式(亩用量) | 生产厂家 |
绿亨 | 切种 | 高锰酸钾 | 5%高锰酸钾沾刀消毒 | 北京 北农 绿亨 科技 发展 有限 公司 |
拌种 | 拌趣 6号 天宝 | 拌趣40g、6号20g、天宝10g兑水6斤种薯上喷雾,并拌上滑石粉晾干 |
沟施 | 一号 2号; 丁硫-毒死蜱 | 一号10g、2号40g兑水60斤垄沟喷雾,将垄沟喷湿喷透; 撒施垄沟内 |
6月30日 | 代森锰锌 | 100g |
7月8日 | 丙森锌 | 80g |
7月15日 | 霜脲锰锌 甲霜锰锌 | 各60g |
7月23日 | 6号 霜脲锰锌 | 100g |
8月3日 | 苯醚 氧化亚铜 | 各40g |
8月9日 | 烯酰吗啉 氧化亚铜 | 50g 20g |
8月18日 | 6号 2号 甲霜锰锌 | 20 40 80g |
8月25日 | 烯酰吗啉 氧化亚铜 | 40g 20g |
9月5日 | 氧化亚铜 | 20g |
ck | 喷 施 等 量 清 水 |
1.2 试验地概况
1.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吉生态(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土质为栗钙土,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期间月平均最高气温23.4℃,最低气温13.4℃,平均温度19.4℃;年降雨量210mm。
1.2.2 栽培管理
试验地通过精细整地,基肥随播种一次性施入。5月6日播种,9月15日收获。各试验小区管理同大田生产一致。
1.3 田间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绿和ck(对照)(见表1),对照用清水喷施。试验各小区随机排列。试验小区行长9米,行距90cm,株距17cm,4行区(2行取样调查,2行留作测产),3次重复,共6个小区,小区面积32.4m2。机器开沟,人工播种、覆土。
1.4 喷施方法
药剂按设计处理用量严格要求配制,清水用量为30kg/亩。选在晴天无风天气喷施。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出苗率调查:统计各小区的出苗数占播种薯块的百分数。
植株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害调查:在盛花期调查行内取5株调查株高、茎粗、匍匐茎数,同时观测病害的侵染情况,记录发病率。
小区测产:试验小区测产行内取2米,调查单株结薯数、单薯重量、商品薯率和种薯黑痣病发病情况。
1.6 数据分析
试验所有数据用excell 2003和sas软件进行分析。
2.试验结果分析比较
2.1马铃薯田间生长情况
由表2的试验结果表明,绿处理的出苗率、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均优于对照。
表2 不同处理出苗率及生物学性状调查
处理 | 出苗率(%) | 平均株高(cm) | 平均茎粗(mm) | 主茎数 |
绿 | 99 | 61.57 | 15.99 | 1.3 |
ck | 95 | 61.32 | 15.62 | 1.4 |
2.2马铃薯田间病害发生情况
由表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田间黑痣病、早疫病、枯萎病的发病情况均低于对照。
表3 不同处理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处理 | 田间黑痣病 病情指数(%) | 比对照 | 早疫病 发病率(%) | 比对照 | 枯萎病 发病率(%) | 比对照 |
绿 | 64.44 | -32.6 | 6.67 | -7.4 | 23.6 | -49.9 |
ck | 97.04 | - | 14.07 | - | 73.5 | - |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表4的试验结果显示,绿处理的单株结薯数和亩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提高20%和25.4%,单薯重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
处理 | 单株结薯数(个) | 单株结薯重量(kg) | 折合亩产(kg/亩) | 增产率(%) |
绿 | 4.8a | 0.163a | 2672.3a | 25.4 |
ck | 4.0b | 0.16a | 2130.8b | |
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商品薯率的影响
表5 收获时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
处理 | 商品薯率 (%) | 较对照 (%) | 种薯黑痣病 病情指数(%) | 较对照(%) |
绿 | 97.8 | 2.9 | 17.76 | -32.3 |
ck | 95.0 | | 50.06 | |
表5的试验结果显示,绿处理的商品薯率与对照提高差异不明显,种薯上黑痣病发病的病情指数比对照降低32.3%。
3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北农绿亨公司提供的“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早晚疫病试验方案”,提高了种薯的出苗率,田间植株长势旺盛,早疫病、枯萎病和黑痣病明显减轻,植株生长期延长(下图为收获时的图片),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增产率为25.4%。